怎麼選第一份工作?收入支出、未來方向大分析

文/蒼時弦也

圖片來源/pixabay

從退伍到工作差不多過了兩年,這段時間有不少經驗我想已經足夠跟大家分享。
這篇算是一個前導的文章,想來跟大家分享「第一份工作」的重要性。  

重點是技能成長那段,討論薪水的地方太長可以跳過喔 XD 先不管工作的類型,或者自身的能力這些問題。已在台北工作來說,對一個外縣市的人搬到台北工作跟居住,最先要考慮的是有 30K 以上的薪資。

我想這應該還不算難達成的目標,而這個是在台北生活的基本。  


《生活成本》

我搬到台北選擇房子的基準其實蠻簡單的,就是「舒適」要滿足。不要認為說可以居住就好,假設你會失眠,而且住的地方隔音很差,每天都會有不同的聲音來影響你休息。  

這樣問題就顯而易見了,假設一天工作八小時。因為睡眠不足或者品質很差,讓你原本有 90% 的生產力下降到 70% 好了,這樣子工作的狀況會好嗎?  

在吃的方面也是一樣,尤其是一些比較有心的房東會把房子處理好。但是對他來說商品的維持太糟糕,他會有額外的成本,所以可能會不允許煮飯。  

那麼除了上班外食之外,晚餐跟早餐可能也都要在外面吃(而且還要吃到一定程度是健康的,不能餐餐都亂吃))  

假設以套房(衛生考量)來看,一個月至少就是 9K (租屋) + 9K(餐費)左右的花費,這樣算下來 30K 的薪水,還沒扣掉水電跟瓦斯,還有可能要背的學貸跟電信費用,剩下的就幾本上就是應急用。  

也就是說,在考慮工作之前,要先評估過該城市的生活花費有多少。考慮生活品質是要創造正向的循環,而不是一種不斷惡化的情境給自己。  


《薪水成長》

之前因為噗浪上有一個匿名的問卷,我就把它做成薪水普查這個頁面,用來統計上面(可解析)的薪資情報。

以上面的情況來看,比較可靠的資訊可以發現大多數都卡在 45K 就看起來比較沒有成長。   先假設我們的極限就到此為止好了,那麼要選擇怎樣的公司就顯而易見了吧?假設三年就能達到 45K 的極限,跟要花上十年才能達到極限,中間缺少的那塊就能攘你在人生規劃中做更多的事情。  

不過很可惜,我也不清楚同事調整薪水的狀況。不過第一年的調整我是蠻滿意的,第二年因為制度調整的關係我還不知道結果,不過我是蠻相信老闆們的 XD 不過,假設薪水調整幅度「大」的公司,我想能提供的薪水上限肯定也是比較高的。  

不過公司的規模不一定會讓薪資成長比較大,像是我聽過親戚在看起來蠻大的公司工作,第一次調薪竟然是幾百塊為單位的(這跟沒有一樣吧?)還有就是外商來臺灣以為人才也會相對便宜,結果初期開的薪資確實是比台灣高。但是這幾年下來因為調整不多,反而變得無法提供更高的薪資(因為有太多人需要先調高)  

所以剛畢業這幾年,選擇風險高一點的新創公司,老闆願意提供高薪的機會是比較大的。而且有些公司會問為什麼換工作這麼頻繁,用前公司經營不善似乎是個不錯的理由(笑)  


《技能成長》

既然我們已經知道薪水方面該怎麼評估,再接下來我們要看,而且要看的「很注重」的就是技能成長這一塊。  

薪水少沒關係,公司給的環境更重要

在一間公司工作,要怎麼樣讓你的技能成長?這跟公司的方針跟給予的環境有關係,如果沒有「環境」空有「福利」你是不會進步的。  

福利是什麼?下午茶算是一種,還有是會給你去上課,但是上的課是一些心靈課程?   以目前我所在的公司五倍紅寶石來說好了,我想我目前有的技能其實應該是可以考慮換一個工作,然後要求更高的薪水。

但是我基本上除非公司沒辦法繼續養我(如果有一天我的技能已經超過公司成長的速度)不然我想我會繼續待著,因為制度和自由度上很適合我。  

不時還會有獵人頭問我,從今年開始我都是給目前工作 +30% 左右的「期望薪資」然後問問對方「現在的工作環境我很滿意,如果可以達到個水準的薪資,我再考慮放棄現在的環境」然後通常就沒下文了⋯⋯  


《引路人》

以我們網路業來說,平常的工作就是網站相關的軟體工程師。我們通常會「號稱」有 Code Review (原始碼審查)或者 Pair Programming 等等機制存在,但是真正落實的機會不大,即使在五倍也沒有辦法完全落實。  

原因不外乎就是成本,即使我們自己想做,客戶也不一定有時間跟經費讓我們這樣做。   但是,可以的話我們會盡力去做。尤其是針對公司的 Junior (初級工程師)做 Code Review 或者 Pair Programming 來幫助他們。  

為什麼?如果你寫了十年的程式,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你「其實有更好的方法」以及「用這樣的方式思考,是不是可以更俐落的解決問題」那麼你會進步嗎?除非你有一天頓悟,不然真的很難。  

工程師雖然面對電腦,但是人是需要互動跟交流的

所以才會有像是 RubyElixirConf 和默默會這類活動的存在,即使你是一個天才或者高手,你還是需要跟其他人討論和交流,去發掘自己不知道的領域和從沒有考慮過的問題。  

尤其時你越來越強,越容易忽略一些「理所當然」但是卻沒有細想過背後原理和機制的東西。再舉個例子,我的親戚也是工程師。但是他的公司前輩有一次問他:  

「為什麼你要自己做,這個東西以前人做過複製貼上就好拉!」後來我問,你做的東西問題其實很多,前輩都沒有訂正這種低級錯誤嗎?

「沒有,我們給客戶的產品只要 QA (品質測試)通過就可以了⋯⋯」因為東西會動,所以品質測試就能通過。然後背後是否能夠有「最低限度」的可維護性,或者工程師的技能成長,就這樣被公司「節省」掉了!  

聽起來就像公司把你當做產生軟體的「工具」,而不是一個人力資源

所以,你必須確定你的公司會在「能做到的範圍內」盡可能幫助你,而不是把你當做一個工具。重複使用不是問題,但是完全不明白自己在用什麼,就是個大問題。  


《自由》

在五倍,基本上不會強迫我們加班。而工作上,如果有餘裕的話,也可以用在一些改進自己技能的地方。   在五倍這兩年左右,其實我嘗試了不少東西。跟同事把原本的 Raspberry Pi (樹莓派)打卡機改寫,變成一套稍微簡單使用的 Ruby IoT 解決方案。  

在公司內部嘗試了好幾次,做了很多改上讓 GitLab 跟 GitLab CI 可以運作起來、有 Staging 的環境可以自動化部屬最新的版本做測試。  

最近也開始嘗試透過像是 Ansible 來做自動化的伺服器部署,以及使用 Vault 控管開發人員存取伺服器的權限等等。甚至也嘗試基於 Scrum 和其他幾套敏捷開發的理論,改良出一套適合五倍通常以接案的專案管理流程,用來應對小團隊(三到五人)跟短期(一兩個月,或者半年)的開發。  

中間還有不少時間讓我跟工作內容搭配,用來準備投稿國內外的研討會。雖然不多,但是一年至少也能夠在國內分享一兩次左右,運氣好還可以到日本分享。  

最近同事也自發的在下班後利用公司的空間,開始互相教學一些自己會的技能,像是在美國住過的口說經驗、記憶學是怎麼用來輔助記憶東西的等等。  

短短兩年,你學會的技能就足以在下一次的工作上獲得更多優勢。  

所以五倍的「技術力」很強嗎?從這樣的角度來看,即使現在不是,之後也會慢慢變強。當然,我們也不斷面臨人才的流失。但是我們也同時的讓更多人才被發掘和成長起來。


《總結》

我目前想到的大概是這些,其實從我接觸到的一些情況會發現一件事情。  

即使再有天份或者能力,如果在錯誤的公司,就算是天才也會變成普通人

作為一個工程師,你要考我演算法或者一些計算機科學的知識,身為一個「非本科生」我沒辦法「正確」的回答,但是我能用我的經驗跟理解去解釋。

所以很多時候,知識並不重要。對求職者來說,公司對你的「態度」很重要,他會影響你之後的職涯發展。  

不過,相同的你對公司的「態度」也很重要。就像今年暑假我參與了審核實習生履歷的任務,我這樣對老闆說「像是一些頂尖的學校,如果不是特別突出的話,我會先考慮其他學校表現不錯的看看」並不是因為我是私立大學畢業有偏見,我的同事大概有一半也都是這類頂尖學校的。  

我擔心的是我過去接觸過一些這些學校的學生,少數會因為有自己的「想法」所以就不接受其他人給他的「想法」,這樣要團隊合作就很難了,不過最近也遇到了同校的人也有這樣的狀況,不過在這些頂尖大學發生的情況就相對多出許多,畢竟他們更有自信,也更容易有這樣的問題。  

私校的學生就剛好反過來,太沒有自信而不敢把「我不行」或者「我可以」明確的提出來,反而讓管理階層在評估要給予怎樣的工作跟適合的挑戰時,有所篇差。    

有點扯遠了,下一次的系列文就讓我來討論從我成為工程師這段時期,我的經驗和每一個階段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吧!


一份好的工作、一間好的公司
可以給你的不只是薪水,而是更多的成長及生活品質的提升
別再想這是「誰誰誰」才有的好運
透過面試趣,換你當那個誰誰誰!

面試趣,陪伴你面試去!
陪伴你向前進。

複製文章連結